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30年人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来源:东方网中国新闻报道作者:白鸽发布时间:2021-10-18 06:06   

1991年11月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一份白皮书,也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发布的第一份以人权为主题的官方文件。

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15日在北京召开。许多人权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高度评价了白皮书的意义。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傅子堂表示,一方面,人权白皮书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人权白皮书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正是《人权白皮书》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做人权事业”而不讲“人权故事”,而是“多做”而“少说”或“不敢讲”的局面,使人们对人权概念“脱敏”,能够大胆自信地讲“人权”。

30年来,中国政府发布了100多份白皮书,包括全面人权白皮书和各种人权相关白皮书,涵盖改革开放、扶贫开发、减灾行动等诸多主题。武汉大学人权研究所执行所长张婉红表示,从《人权白皮书》到《人权白皮书》,中国的人权实践赋予了人权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也为研究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1991年《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提出“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应当优先”。1995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进一步指出,“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应当放在首位”。2019年《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表示,人权白皮书在宣示中国人权政策的同时,也是对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正是通过对人权白皮书的不断总结,中国政府对人权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原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人权白皮书》还解释并回应了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些人权问题。1991年《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回应了劳动教养、宗教信仰自由、少数民族权利保护、计划生育、司法中的人权保护等问题,并从人权保护的角度解释了相关政策。此后,中国陆续发表了计划生育、改造罪犯、宗教信仰自由、少数民族政策与实践、司法改革等专题白皮书。

“30年过去了,越来越凸显白皮书的重要历史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表示,应该说,当年直接推动白皮书起草、撰写、出版的原因基本没有变化。例如,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甚至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对人权本质的理解仍然存在差异。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一些搞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把干涉中国内政的人权借口变成了涉及台湾、香港、新疆、西藏等问题。这些国家不仅对过去侵犯人权的历史毫无悔意,还实行“双重标准”,继续指责和污蔑中国“践踏人权”。因此,纪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回顾和还原当年《白皮书》的起草、撰写和出版历史,意义重大。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权话语都不能脱离自身的客观实际,否则只是一句空话。”广州大学人权研究所教授刘志强说,中国正在努力建立一个

“人权状况不是最好的,只有更好。”与会者一致认为,人权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要不断增强内在力量,推动各项事业建设,为人权事业提供坚实基础。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新闻报道

上一篇: 茅台大酒店停售平价飞天茅台机场停售还会远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