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御辱心理的符号化——浅析阿Q精神胜利法根源

来源:中国新闻报道作者:李牧发布时间:2022-08-26 09:08   广告

作者:赵可心

鲁迅曾说他写《阿Q正传》的目的就是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体现国民性的典型形象,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鲁迅在小说中提出“精神胜利法”这一开拓性的名词,展示了人性的普遍的弱点,本文仅就“国民御辱心理”一点,谈谈我的想法。

阿Q是一个极小的小人物,他缺乏存在感,一向贫穷、愚昧且孤独,空有一身力气,也没什么亲人,只是“很能做”,到处打零工,勉强混口饭,常常吃不饱。他“妄尊自大、自欺欺人”,老是讲自己“先前阔”,抑或是自己“先前也姓赵”,也因此遭到了赵老太爷的谩骂与毒打。在封建观念的影响下,阿Q最初对革命深恶痛绝之,他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但在辛亥革命起来时,他看到革命竟“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害怕”,“未庄的一群鸟男女这样的慌张”,不由得开始神往革命,基于他对革命错误而幼稚的认知,他将革命和农民起义混为一谈,成了未庄第一个站起来欢迎“革命”的人。他的胡乱革命让他一向害怕的老爷们也对他唯唯诺诺,他趁火打劫,狭隘的报私仇、抢财物、占女人,他神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是“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他“革命”的动机既不涉及人性尊严,也不涉及社会公正,一切不过是他的“御辱”心理在作祟,他抓住一切机会要“压人一头”无论是革命前受辱时单纯的口头反击,还是反复无常公报私仇的革命闹剧中,他追求的从来不是社会大同,只求做“人上人”。而革命的基础如此薄弱,阿Q之辈的革命观又如此狭隘,革命极快的短暂成功,然而又以更快的速度倒了下去。

阿Q最大的性格特征便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是一种病态的御辱心理。它是表面虚伪的精神满足,是以丧失自我尊严、人格为前提的虚幻的病态的奴性心理,它扼杀、压抑了人的反抗、觉醒意识。精神胜利法既滋长了阿Q的奴性,又毒化了他的精神,麻痹了他的斗志,取消了他自新的契机。当奴才虽然不幸,但只要挣扎就还有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才中体验到陶醉,就万劫不复了。明明自己被压迫侮辱,却只会不停的寻找解脱,抑或是转头欺负更弱的群体,以达到“御辱”的目的。面对那些罪恶的力量,面对那些凌辱和压迫,阿Q本来应该具有捍卫自己权利和尊严的意识和意志,从而激起抗争的勇气和力量,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境遇和命运。然而他的精神世界蒙昧而又软弱,他从未设想过反抗,只是利用精神胜利法寻求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不肯向舒适圈外迈出一步。阿Q命运的最终结局,是被不明不白的抓起来,押上刑场,又不明不白的被砍了头,做了革命的背锅侠。

阿Q形象的诞生正式处于这样一个背景下,那个时代的中国,鸦片战争后国家改革节节败退,而国家不愿意承认自己受到列强的压迫,国人也不愿意接受自己受到洋人和统治阶级的压迫的现实。他们更愿意相信,国家仍是天朝上国,人民生活依然是安居乐业,无视已经暴露出来的的众多社会问题。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 Q 独属,而是根源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常态。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新闻报道

上一篇: 金融街控股上半年盈利大增开发业务毛利率降至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