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推动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就业,就要打破制约数字经济就业创业的难点堵点。应加强高校毕业生数字化技能的培养,推动就业创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数字新职业的社会兜底保障功能。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存在。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如何高质量确保就业主体就业,既关系宏观经济,也关系万家灯火。在数字经济时代,就业环境摆脱了时空限制,就业方式突破了单一关系,就业机会满足了更多个性化需求,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选择。
按照目前职业发展的趋势,未来5年,数字经济有可能创造300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为了适应数字时代职业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增职业168个,取消10个,净增158个;共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就业的基本要求。高质量数字化转型的求职者,比如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优秀数字化人才,更容易实现高质量就业。
但应该看到,当前无论是职业数字化转型,还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就业创业的提振作用都存在一些问题。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数字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国现有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模式与数字经济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不能充分匹配。目前,多数高校的工业数字化和农业数字化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滞后,学科建设不足,难以匹配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的要求。
数字经济的虹吸效应也加剧了数字人才流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数字经济人才净流入地区,其他地区的数字化人才更加缺乏,数字经济对就业创业提振效果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大部分数字化人才集中于第三产业,相对服务业数字化人才规模体量过剩来说,工业数字化和农业数字化不但蓝领技术人才存在缺口,复合型高端人才也较为紧缺。此外,数字平台企业的不规范用工问题也比较突出。数字经济利益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以零工身份受雇的多数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亟待完善。
推动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就业,就要打破制约数字经济就业创业的难点堵点,筑牢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就业的根基。
加强高校毕业生数字化技能的培养。应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按照“新工科建设+新职业确立+新实训搭建”的要求,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学科专业,建设数字经济研究平台和实验室,夯实数字经济专业人才队伍根基。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融通,将数字经济教学与实操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动数字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推动数字经济就业创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国家层面而言,应把产业数字化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加强中央对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布局“东数西算”算力新基建,推动数字技术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渗透,实现“东技西用”。通过税收优惠、数字金融等方式,鼓励工业和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强化数字新职业的社会兜底保障功能。要适应数字新业态的就业特征,多措并举保障数字经济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适应新型就业形势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尤其是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保缴费分摊制度、劳动权益与工作福利等,作出全方位保障。构建规范发展的数字经济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补齐成长中的短板,明确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责任和义务,适时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覆盖数字经济就业创业人群。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