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2024年的春天,对于中国创新药来说,是变革之春。创新药首度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中对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作出部署,第一点即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具体包括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而想要让创新药的研发实力得到淬炼,还需要临床科研能力建设助推,克服目前临床科研转化的结构性问题。在真实世界中,临床科研通过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变化、患者群体特征等,为药物研发提供明确的靶点和治疗方向。
创新药研发之所以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与严谨复杂的药物疗效求证过程直接相关。据统计,超70%的药物研发投入是花费在临床试验之上。因此,中国创新药想要成功“闯出来”,迫切需要提升行业整体的临床研究设计水平,培养出充分的临床研究管理能力。
即便在药物上市后,还会通过临床科研继续收集真实世界的数据,进行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监测评价。来自临床的信息可以反馈到药物研发中,进一步优化药物的使用方案或促使药物迭代升级。
2024年元旦前夕,百济神州自著新书《统心协力:医学统计常用方法实操》低调发售,仅仅一个季度,该书就已销售过万册。
这是一本介绍医学统计常用方法实操的书籍,受众面向医院和临床研究机构的研究者。新书共18章,每章后面配的讲解视频累计近14个小时,内容扎实。
专业书籍短时间内能有如此惊人的销量,印证了一个现实问题:国内为临床研究者量身定制的统计概念和统计方法的普及读物,存在巨大的“学习需求”缺口。
书籍本身值得深入探索的内容有很多,但我们更希望讨论的是书本以外的话题,或许可以通过这本书一窥背后的行业逻辑,以及来自行业龙头企业的解题思路。
打穿科学与商业的墙
2023年7月17日,《统心协力》发售前5个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再次强调了要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中提及的政策精神存在延续性。
两份文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方面,都强调了要提升临床科研能力,一改过去“药企研发,医生应用”的习惯,其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
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可以促进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之间的有效转化,将基础研究与实际临床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实验室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防治新方法,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常年与患者打交道的医生,能够真正充分地了解临床需求,因此,从临床角度出发开展的科研项目,可以更精准地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用任正非的话说,这便是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是让“听得到患者声音的人,决定下一步的科研方向”。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极具挑战的。
医改20年,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发展不均衡的挑战依然存在。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中国执业(助理)医师共计443.5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仅有3.15人。对大多数临床医生而言,难以兼顾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缺少参与创新疗法临床实践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创新的临床转化。
此外,医院科研通常是基于学科的,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却并不够。这限制了科研的创新性和突破性,使得许多跨学科的研究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开展。
即便医生在百忙之中开展了科研工作,但由于医院科研与产业界的交流不够充分,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渠道,使得许多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
临床科研,难;转化医学,难上加难。
但从产业出发,问题似乎并非不可解决。
对药企而言,发现优秀的分子,开发高质量的药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药品正式上市后仍有大量的科研工作需要开展。在真实世界里,患者的基础疾病、交叉用药、经济状况等等诸多条件,都会制约患者的药物选择,这比临床试验阶段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让更多临床医生了解同类药物的不同特点、让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适配性最好的药物、探索药物更多的使用场景或限制、提升药物可及性……都是药企的商业化团队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转化医学的角度出发,新药研发到临床应用之间的壁垒——这是矗立在医生面前的“临床与科研”之墙,同样也是药企所面临的“科学与商业”之墙。产业界对于打穿这堵墙的意愿,丝毫不弱于医界——创新穿墙惠及临床,进而反哺商业,让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持续创新。
成熟药企拥有的资源以及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临床端所不具备的,这也提供了从产业界出发,解决转化医学难题的基础。
谁能当此破壁人
理解了“坚壁高墙”从何起,再来讨论谁能当此“破壁人”?
在推动药物上市的过程中,审批环节至关重要,临床数据分析可能影响一个药物能否成功按计划上市,甚至在后续的市场销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
2023年末,全球首款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疗法Elevidys Ⅲ期确证性试验未达到主要终点。在正常情况下,这就意味着试验的失败乃至药物未来的终结。但有趣的是,研发药企Sarepta通过对临床试验重新进行亚组分析,成功论证在4-5岁年龄的患者亚组中Elevidys取得了多个次要终点的明确改善[3],不但免于撤市,还有望取得全面批准。
长久以来,美国FDA被视为全球新药审评的风向标。能够取得FDA的认可,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一家药企已经充分完成了上市前的一系列准备,印证其拥有过硬的临床科研能力。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中国的创新药企通过了FDA的考验,站上国际舞台。
想从产业角度出发提升临床科研能力,研发与商业化两方面的力量缺一不可。因此,能够打破“临床与科研”之墙的,必然是两者兼备的药企。
如果仅有研发导向而缺乏商业化的支持,会缺少产品落地后的临床反馈,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如果仅有销售导向而缺乏研发端的数据和经验积累,推动临床科研进步的想法无异于空中楼阁。
从新药研发、新适应症拓展,到上市后评价,乃至不断优化用药方案,百济神州团队在与临床工作者长期紧密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实际案例,也对临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其统计和数据科学团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著成了《统心协力》一书。
研发方面, 百济神州建立了广泛、多元化的药物管线和技术平台,已进入临床阶段的自研与合作产品管线就有13款之多,其中Sonrotoclax和欧司珀利单抗已处于3期临床阶段[4],为其后续创新突破奠定了基础。
而其商业转化、国际化成功的自研成果,毋庸置疑已成为业界样板。百济神州手握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两款自主研发的重磅产品,凭借亮眼的临床数据立下国产创新药在海外获批的里程碑。
2023年第65届ASH年会上,百济神州公布了泽布替尼全球3期ALPINE试验数据,在接受泽布替尼治疗超过三年以上的复发或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展现出持续的PFS获益(HR: 0.68 [95% CI, 0.53-0.86] P=0.0011),在多个亚组中也观察到持续的PFS获益[5]。百济神州作为“后起之秀”也具备了与全球制药巨头“掰手腕”的能力。百济神州2023年财报显示,泽布替尼已在全球70个市场获批,并成为出海创新药中的首个“十亿美元分子”。
过去一年,百济神州自研PD-1替雷利珠单抗在全球药政进展上捷报频传,再次验证其高质量的注册性研究和相关数据分析:2023年9月19日,替雷利珠单抗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用于治疗既往含铂化疗后患有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成年患者,成为首个成功出海的中国原研PD-1单抗;2024年3月15日,FDA批准替雷利珠单抗上市,用于治疗既往经系统治疗后不可切除、复发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
破壁“组合拳”
作为企业,能跳出产业的维度,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审视创新药产业存在的临床研究问题实属难得。更值得一提的是,著书行动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百济神州持续数年的战略计划之一。
《统心协力》的书封右上角标有“百济·星计划”标识,据悉,这是一个早在2022年就已设立的创新专项,旨在为中国临床科研能力提升搭建行业赋能交流平台,具体分为三个模块:能力培训、学术交流、工具书开发。相当于针对临床科研各个环节存在的挑战,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除《统心协力》以外,百济神州还推出“科研周四见”平台,从临床试验运营管理,IIT研究及统计学,SCI课题申请,转化医学等多个维度持续输出专业培训,帮助临床科研工作者持续学习和能力提升。
百济神州总裁、首席运营官吴晓滨博士表示:“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做出了创新性的临床研究,推动了治疗方案的升级,解决了更多患者的实际问题。作为一家全球肿瘤创新公司,百济神州将继续支持更多研究者的创新想法落地,以医生、以患者为中心,为临床研究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客观来说,中国创新药产业成规模出现的时间不足20年,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根基尚浅,有些差距可以用经济投入抹平,有些则必须要通过时间积累,凭借多方持续推动才能奋起直追,临床科研能力的整体进步正是如此。
想要完全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创新药提升至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需要从研发基础设施、人才团队、产业资本、科技人才与成果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协调组织,上下游各环节通力合作。
药时代也期待更多拥有行业号召力的企业参与和推动临床科研水平提升,打破科学与商业之间的高墙,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