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图说:宝钢工业遗存新蓝图 主办方供图
宝钢,曾经是上海工业发展的重要引领者,位于宝山长江边的宝钢“不锈钢地块”上,有着长度将近900米、最大宽度120米的型钢厂房;有着高度从20多米到60多米、错落有致、跨度大的炼钢厂房;有着高达六七十米的炼铁高炉……这些令人震撼的工业遗存,将在今后的几年中成为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博物馆、艺术馆、教学区、音乐厅、创意空间等等。3.25平方公里的地块将以艺术教育作为核心动力,将现当代工业记忆、国际都市生活有机融合,为“上海文化”品牌增添“标识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透露,上海美术学院将作为第一批“原驻民”和垦荒者,计划2020年入住其中。
与本地文化结合打造归属感
在昨天举行的“艺术,钢铁之都的蝶变”——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上,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斯蒂芬·修斯将这个计划称之为“雄心勃勃”,“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内部结构推倒重来,而吴淞国际艺术城仅保留了7个原有设施,并将它们开发了新的用途。”他尤其赞扬了上海美术学院的入驻计划。
与北京798、上海M50的艺术家自发抱团形成的艺术资源“聚集区”不同,汪大伟强调:“我们打造的是一个艺术的居住区。为艺术城的发展提供原生动力,以打造一个‘从3岁到99岁’终身教育的未来艺术之城。”由于美术学院的入驻意味着孵化出一批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们还会带来三个朋友圈:全世界的艺术家的朋友汇聚到此;艺术消费欣赏圈会接踵而来;艺术的营销、经营者聚拢而来,由此形成健康活力的生态产业链。以科学、有机的社会治理方式来驱动都市工业遗存变革,为工业遗存注入新活力。
正如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在论坛上所言,将由工业遗存改建的现代美术馆定位于一个集学习、陪伴、思辨于一体的综合空间,不只是向观众展示艺术,也是在响应大众需求,注重本地文化,打造社区归属感。
建设开放式大学面向22世纪
城市工业遗产记录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风貌,是工业化开拓者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历史财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传承钢铁生产记忆,设计规划人员对整个不锈钢区域里400多栋或十几万平方米的建设厂房,或十几平米的构筑物,包括空中连廊等等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摸、调查,从历史文化价值、可利用性以及风貌的独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估、筛选,保留了部分历史价值较大、有丰富的可利用空间、代表了钢铁生产的建筑。
图说:宝钢工业遗存如今的面貌 主办方供图
上海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总监蔡才介绍,初步设想中有五大核心保留区域,总计面积30万平方米,“一是高炉的煤气柜,直径五六十米高八十米的圆筒形建筑,位于河边。二是整个钢铁企业代表性建筑炼铁高炉。三是整个占地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的炼钢厂房。四是将近有900米长120米宽的型钢厂房。五个就是冷轧产业区,最新的建筑建于2010年比较新,也比较有特点。”其中型钢厂房将主要用于上海美术学院的核心教学区,并配套周边的体育场,实现它开放式大学的建设,建设面向22世纪的上海美术学院。
届时,这座从老工业遗存上蝶变而生的艺术之城如同熔炉一般,把艺术教育、艺术实践以及策展实践都能够聚合在一起,成为上海的文化新地标,将为“上海文化”品牌增添“标识度”,成为一个终身教育的未来艺术之城。
马上评|用艺术唤醒工业的灵魂
在上海,循着散落于城市各处的工业遗迹厂区建筑,便能捋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的转移,这些工业建筑已然走过了它们的历史过程,然而它们巨大的体量、独特的形态与后工业时代的创意文化契合度又如此之高。
城市更新,是世界性的话题,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工业遗迹依靠着艺术以及各种力量的活化之后,才能融入今天的城市,重新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上海的工业史,曾经让我们骄傲,那些遗留下来的建筑,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形态,背后的精神更可贵,这才是让中国工业越走越远,让上海文化品牌越擦越亮的动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