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一枝一叶“粽”关情,情浓粽飘香
新华社记者王自宸、李劲峰、沈汝发
朗诵诗词、表演歌舞、包粽子、赛龙舟……粽叶香飘四海,百舟竞渡风流,浓浓的文化氛围“包裹”着每一颗中国心。
又到一年端午时。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端午节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越来越焕发出时代的“味道”,彰显“文化范儿”。
“烈士的终点就是诗人的起点?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而去依然是汨罗。”在屈原故里湖北宜昌,一场“诗在民间端午诗会”正在进行,余光中先生的诗作《汨罗江神》被深情诵读,无尽的追思与仰慕化作坚定的信念与决心,激起与会者强烈的精神共鸣。
端午时节,中国诗歌之城宜昌,诗歌吟诵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作为中国诗祖屈原的故里,诗歌文化在当地遍地绽放,诗歌已成为这座古老浪漫城市的重要文化标识,每年端午期间举办大小诗会更成为当地一大文化传统。
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屈原诞生地秭归县乐平里一批乡绅学者自发成立骚坛诗社,延绵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如今,当地诗歌研究和创作学术团体多达15个,民间诗歌团体更达到39个。
“诗歌活动得到市民的充分认可和热情参与,大家在琅琅读诗声中传承着浓浓诗情。”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斌介绍,今年举办的端午文化节着力突出“端午品诗”和“诗意宜昌”主题,紧扣屈原精神和诗歌元素,将陆续举办“万人诵经典”“著名诗人进学校进社会”“朗诵艺术大赛”等多类诗歌主题活动,预计参与诗歌活动的群众将达10万人以上。
端午小长假期间,武汉江滩大舞台专门推出“我们的节日——端午”文艺专场。根据屈原作品《橘颂》改编的舞蹈,将屈原“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表现得淋漓尽致,带领观众重温屈原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
朗诵节目《品味端午》,娓娓道来端午节的来历、演变、发展。加上相声、杂技等节目,吸引众多市民。欢乐的笑声、热闹的掌声,在江涛拍岸声的伴奏下,汇成端午小长假的民俗曲。
从2003年开始举办的江滩大舞台,是武汉市为丰富群众休闲生活,由政府投资打造的一项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平均每年举办各类演出等文艺活动100多场。今年端午节专场从6月15日至18日,连续演出4场。
“端午节除了门插艾、吃粽子等习俗外,现在增加了一项内容:看表演。”在现场看完整场演出的武汉市民刘启文说。
“我们在室外看了划龙舟、钟馗捉妖等表演,后来又带孩子一起制作香包、包粽子,让孩子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16日一大早,在一家研究所工作的蔡俊伟就和妻子带着孩子来到南京博物院,参加“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
苏州评弹《白蛇传·端午》、徐州琴书《白蛇传·水漫金山》、扬剧《白蛇传》折子戏……端午小长假期间,南京博物院洋溢着浓浓的端午氛围,精彩的演出吸引了许多游客观看。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晓峰教授还将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印象”讲座,为公众讲解端午习俗和节日文化内涵。
端午期间,江苏各地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无锡将举办龙舟赛、“保护·传承”非遗主题展览、“抹不去的记忆”民风民俗类项目展示等活动;泰州市将在姜堰溱湖风景区举办端午龙舟赛;南通市举办端午汉服民俗体验日活动,朗诵端午诗词、捣雄黄、赠香囊……
近年来,江苏在重要传统节日期间精心策划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包括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过节方式,赋予传统节日更多人文情怀和新时代文明特色。
一枝一叶“粽”关情。无论是吃粽子、喝龙船茶,还是插艾草、赶诗会,传承千年的端午习俗,早已存续于人心,存续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